腊八习俗之腊八粥 腊八粥起源的传说
关于《腊八习俗之腊八粥 腊八粥起源的传说》,现在小知识百科站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希望您阅读完本篇内容后能有所收获。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导读:一到腊八节,大家最先想起的是不是腊八粥,这是腊八必吃的食物之一,腊八粥的做法每年都被人提及,因为所需要的食材至今还有人分不清是哪八种。那么,腊八粥起源的传说你知道吗?下面是小编对腊八习俗之腊八粥的介绍,感兴趣的朋友来瞧瞧吧。
腊八习俗之腊八粥
后世关于腊日只有片段记忆,南朝时腊日已经固定在十二月八日。《荆楚岁时记》明确说:
十二月八日为腊日。
村人并击细腰鼓,戴着胡人面具,扮作金刚力士模样驱邪逐疫。隋唐以后,灶神祭祀与驱傩活动与腊日分离,移到了岁末小年以后。腊八兴起了一个新的节俗——吃腊八粥。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有种种传说,影响最大的是纪念佛祖成道的传说。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为了探寻解脱人生痛苦的方法,舍弃王位,分别眷属,苦行修炼六年,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初无收获,疲惫到了极点。幸得一位牧羊女路过,将乳糜(奶粥,一说将随身所带的杂米与泉水调煮成粥)给他食用。释迦牟尼吃完粥,恢复了体力。他洗去尘垢,渡过尼连禅河,在一棵菩提树下静坐修行,终于大彻大悟,得道成佛。成佛这天就是十二月初八。为了纪念佛祖成道以及牧羊女献粥之恩,腊八日佛门弟子在佛教寺庙熬煮腊八粥,供奉佛祖,然后将粥施供十方,随喜众生。因此腊八粥又名为“佛粥”。
腊八食粥当然并不仅是受佛教影响,中国古代有冬至以赤豆粥祭神的习俗。腊八在冬至之后,将冬至粥移为腊八粥十分自然,就如将夏至粽子移到端午节一样。由佛教传说与佛门腊八施粥情况看,十二月八日正好与佛祖成道日合一,这样腊八节俗就多了一份人文宗教的节俗要素,跟以前的原始腊祭有了一定的区别,构成了后世腊八驱邪与纪念佛祖成道的双重意义。
腊八粥起源的传说
民间另一则关于腊八粥起源的传说,则体现了民众勤劳节俭的观念。
传说早些年,有一个四口之家,老两口和两个儿子。老两口非常勤快,一年到头干着地里的活,忙着奔日子,家里存的粮食是大囤满小囤流,他们家院里还有棵枣树,老两口精心培育,结出的枣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卖,能卖不少银钱,小日子过得挺富裕。老两口紧紧巴巴地奔日子,就为了给儿子娶个媳妇。眼看儿子一天天到了该娶媳妇的岁数,老父亲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好好种庄稼。老母亲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好好照养院里的枣树,攒钱存粮留着娶媳妇。父母去世后,光剩下哥俩过日子了,哥哥看到满坑满谷的粮食,就对弟弟说:“咱们有这么多的粮食,够了,今年歇一年吧!”弟弟说:“今年这枣树也不当紧了,反正咱们也不缺枣吃。”就这样,哥俩越来越懒,越来越馋,尽知道一年年吃喝玩乐,没有几年就把粮食吃完了。院里的枣树结的枣子也是一年不如一年。这年到了腊月初八,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可吃的了,怎么办呢,哥哥找了一把小扫帚,弟弟拿来了一个小簸箕,到先前盛粮食的大囤底、小囤底扫啊扫啊!从这里扫来一把黄米粒,从那里扫出来一把红豆,就这样,五谷杂粮各凑几把,数量不多,样数可不少,最后又搜出几枚干红枣,放在锅里一起煮了起来。煮好了,哥俩吃着这五谷杂粮凑合起来的粥,两双眼对望,才记起父母临死前说的话,后悔极了。
腊八粥
哥俩尝到了懒的苦头,第二年就都勤快了起来,像他们的父母一样,不几年又过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妇有了孩子。为了记起懒惰的教训,千万别忘了勤快节俭地过日子,从那以后,每逢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人们就吃五谷杂粮混在一起煮成的粥,因为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所以人们都叫它“腊八粥”。(张淑芳讲述,任玲记录)
还有传说,朱元璋出来当皇帝之前,将乞讨来的各色米豆等,合煮一锅粥食用,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杂拌粥能带来好运,因此大家都在腊八吃这种米粥。
古代老饕对粥的要求颇高
腊八粥作为节令食品最早出现的时代很难确考,但从文献记载看,隋唐文献中找不到有关腊八粥的记载,宋朝之后却屡见于史籍,可见腊八粥至少在宋朝已经十分流行。《东京梦华录》说北宋开封府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卷十)。北宋寺院、民间都有腊八食粥的习惯。南宋临安,寺院称十二月八日为“腊八”,寺院制作的五味粥,名为“腊八粥”(《梦粱录》卷六)。元朝人仍将腊八视为佛家的节日,“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红糟粥,以供佛饭僧”。看来佛教在宋元以来对传统节日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元大都的官员、百姓腊八同样吃红色的腊八粥,名为“朱砂粥”。(《析津志·岁纪》)明清时期腊八节无论寺院、宫廷、民间都吃腊八粥。吃腊八粥的时间是在腊八的早上,《帝京景物略》记载明代北京“是日,家效庵寺,豆果杂米为粥,供而朝食”。清代北京腊八日在雍和宫施粥。北京雍和宫是清代皇家寺庙,内有两口大锅,据说每口锅可熬二三十石米。雍正皇帝曾经派人在雍和宫用大锅煮腊八粥,每年十二月初五、初六开煮,初八日进粥内廷,分送各王公大臣品尝。清代李福有一首《腊八粥》诗,表现了腊八僧寺舍粥、饥民潮涌的场面:
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
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
用以供伊蒲,藉以作功德。
僧尼多好事,踵事增华饰。
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
今晨或馈遗,啜之不能食。
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
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
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
怯者蒙面走,一路呑声泣。
问尔泣何为,答言我无得。
在饥民众多的年代,腊八的施舍真应了“僧多粥少”的俗谚。当知天下苍生,靠的不是一朝一餐的饮食救济,还冀求着长久的衣食保障。
腊八粥作为传统的节令食品,有特定的配方与烹制方法。《武林旧事》记载了宋代杭州腊八粥的配方,寺院、人家都用胡桃、松子、乳簟(xùn)、柿、栗等烹制腊八粥。腊八粥的原料为米与果品,掺入的果品越多越好。明朝宫中腊八粥的烹制方法是,在腊八前数日,将红枣捶破泡汤,到腊八早上,加入粳(jīng)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刘若愚《酌中志》卷二十)民间虽然没有宫中讲究,但同样“杂五谷米并诸果,煮为粥,相馈遗”(《宛署杂记》卷十七)。清代北京家家煮腊八粥,烹制方法与明朝类似,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的枣泥等,合水煮熟,再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以及白糖,红糖、葡萄等,以增色提味。这些腊八粥的食料其实都有民俗寓意,桂圆象征富贵团圆,百合象征百事和睦,红枣、花生比喻早生贵子,莲子心象征恩爱连心,核桃表示和和美美,橘脯、栗子象征大吉大利,等等。人们以此期盼未来生活的美好。
当代民间还有腊八肉粥。湖北英山人做的腊八粥,原料除了糯米、红豆外,还要放进切成片状的猪肉一起熬煮,这种肉粥有特别的风味。在青海东部的人们腊八也吃这种肉粥。来自青海的白媛同学这样回忆道:“到了腊八节,家家户户都要忙着熬腊八粥,记得家乡的粥很特别,使用麦仁和碎肉熬在一起,加上盐、姜皮、花椒、草果等作料,经过一夜的文火煮熬,肉、麦、作料皆已成黏稠状,香味扑鼻。那种美妙的香稠一直是我儿时年前美美的期待。”
人们在腊月七日,开始剥果涤器,夜晚熬煮,天明时腊八粥就煮好了。河北固安人食用腊八粥必定在五更前,俗传吃粥早,来年五谷的收成也会早。民国时期,当地民谣说:
谁家烟囱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
腊八粥作为节令食品,首先是供佛与祭祀祖先,然后祀门户窗口、井灶、园林,最后举家吃粥,并在亲邻间相互馈送。在河北遵化人们用腊八粥涂果树,说这样果树就会多结果;有的还和妇女开玩笑,在妇人背上涂抹腊八粥,“以祝生子”(光绪《遵化通志》)。陕西洋县等地也有用腊八粥喂果树以祈丰茂的习俗。用腊八粥祭祀生活设施与果树,显然是上古蜡祭百神的遗风。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腊八习俗之腊八粥,腊八粥起源的传说”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以上就是关于“腊八习俗之腊八粥 腊八粥起源的传说”的所有内容,希望分享的内容对您有帮助!更多的相关知识内容,请继续关注《小知识百科站》网站:http://www.3703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