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近二十年变化,南京巨变!
关于《南京近二十年变化,南京巨变!》,现在小知识百科站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希望您阅读完本篇内容后能有所收获。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南京巨变!
- 2、南京近二十年变化,南京巨变!
1、南京巨变!
三十多年前,我从南方某省工商银行调入中国银行江苏分行,来到南京生活了几年,后来迁入北京。近日,来南京游玩,独自骑行逛遍城区主要道路与商业区,发现南京已是巨变。变化多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南京对于民国时期南京,整体变化不是很大。而现在南京的变化就非常大了,可以说是大很多倍,脱胎换骨。
这次旅游,我对朋友们讲,我发现了4个南京。第一个是老南京。这个老南京特指我30年前见到景物,如遍布城区的梧桐树,金陵饭店,工商银行与交通银行的民国建筑,大华大戏院,中山门,中华门,中山陵,南京长江大桥……当年,一桥飞架南北。
云端行。这是新街口的民国建筑,后来工商银行南京分行入住。记得那时我20多岁,陌生拜访当时的行长,谈成了一次合作。
第二个是新见到的老南京。如大行宫、中山东路看到不少民国时的老建筑,重新对外开放,有的还建成了现代商业化的餐馆、酒吧。以前这些老建筑被各种单位占有,封闭在高墙内。
第三个是新改善的老南京。如看到各种大小河流得到改善,在绿树丛中穿过大街小巷。以前它们要么是臭水沟,要么不存在。
第四个是新建的新南京。一是源于老城区大拆大建,二是源于毁田毁绿地而建。全城遍布遮天蔽日、呆蠢丑陋的住宅高楼群,城市天际线既无美感,又失去了天人合一的和谐。
我记得以前老城区还保留大量民国老味道的大街古巷,老楼老房。这次回来,发现南京真是下狠手,做绝了,不是一栋楼一片屋地拆,而是整条老街、整个老城区的坼。那时我刚调入南京时,单位安排我在大行宫附近的一家老旅馆里住了一段时间。
这个旅馆就是民国时的老房子。过去的大行宫及附近整个太平南路,现在都拆没了。可以讲,作为老街老巷的南京,曾保留整体历史印迹与时间的南京,我是找不到了。这应该是南京城市史上最令人痛惜的事件。
据说民国时期种植的2万棵梧桐只剩下了3000棵左右。幸亏老南京人纷纷抗议,才得以留下一部分。梧桐树最早引入南京是在1872年,由一位法国传教士在石鼓路种下了第一棵。后来,在1929年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奉安而修建的中山路和陵园路上,后来又陆续种下了2万棵梧桐树。
过去,这些遮天蔽日的林荫大道与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成为了南京的一大特色。
在南京的街道上,最常见的树种就是梧桐树,它们以其茂密的枝叶、优美的姿态和清香的气息,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神秘久远的风景线,营造出了一种浪漫和温馨的氛围。也有一些人吐槽:但我认为,这些法国梧桐树,是南京的灵魂,形象,框架,气质。没有满城的法国梧桐树,如今大拆新建的南京,不过是肤浅大县城而已。
南京,如同一位悠长岁月的老者,承载了过去的辉煌与沧桑,但也在现代化的浪潮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我首次踏上南京这片古老土地时,它显得仿佛沉睡在历史的怀抱中,怀揣着民国时期的韵味,与法国梧桐树的繁茂。大街小巷弥漫着岁月的沉静,仿佛一部老电影的背景。那时的南京,是我眼中的老南京,一个充满怀旧情怀的城市。
然而,这座城市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踏上了一条不可逆转的现代化之路。
我重返南京,发现它已经焕然一新,呈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四重面貌。
首先,老南京
,那个我30年前所见的南京,似乎已渐行渐远,宛如一段遥远的梦境。曾经密布城区的法国梧桐树,如今只剩下了3000棵左右,与其昔日的茂盛相比,几乎可以用濒临灭绝来形容。南京的民国建筑,如金陵饭店、工商银行与交通银行的古老建筑,也被现代高楼所替代,让人不禁感叹岁月如梭,一切都已不再。
第二个南京,是新见到的老南京。
大行宫、中山东路等地,呈现出了民国时期的古建筑,这些宝贵的历史遗迹重新对外开放,有的还焕发着新的商业活力。以前,这些老建筑被高墙围困,隐藏在城市的角落,如今,它们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着游客的光临。
第三个南京,是新改善的老南京。城市中的河流得到了改善,绿树丛中穿过大街小巷,曾经的臭水沟已经不复存在。这种环境的改善使南京焕发出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最后,第四个南京,是新建的新南京。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土地开发,让整座城市充斥着高楼大厦。然而,这种现代化的建设也让南京失去了一些它原有的韵味。曾经充满民国时期风貌的老街老巷,如太平南路,已经被彻底抹去。这令我深感痛惜,因为这些老街老巷曾是南京历史的见证者,承载了无数故事。
南京,曾经是法国梧桐树的天堂,这些树木以其茂密的枝叶和清香的气息,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如今,这个天堂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了少许的梧桐树。
这些树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2年,一位法国传教士在石鼓路种下了第一棵梧桐树。后来,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的安放,中山路和陵园路上陆续种下了2万棵梧桐树。这些法国梧桐树曾经成为南京的一大特色,为城市增色不少。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法国梧桐树几乎濒临灭绝。据说,曾经的2万棵梧桐树如今只剩下了3000棵左右。这令人唏嘘不已,因为这些树木不仅是南京的自然景观,更是城市的灵魂和气质。
2、南京近二十年变化,南京巨变!
如果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在即将到来的5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在建校60周年之际将有一系列庆祝活动,包括为该校老教授欧阳海过百岁生日随着南京地方史长卷《金陵全书》的陆续问世,这位百岁老人再次进入大众视线欧阳海长期从事气候与农业气象教学及科研工作,她和卢鋈合编的《南京气候志》被收入《金陵全书》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气候志”冠名的著作,《南京气候志》的刊发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出生于1921年的欧阳海不仅是《金陵全书》这套书最年轻的作者,也是这套书唯一健在的作者,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南京近二十年变化?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南京近二十年变化
如果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在即将到来的5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在建校60周年之际将有一系列庆祝活动,包括为该校老教授欧阳海过百岁生日。随着南京地方史长卷《金陵全书》的陆续问世,这位百岁老人再次进入大众视线。欧阳海长期从事气候与农业气象教学及科研工作,她和卢鋈合编的《南京气候志》被收入《金陵全书》。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气候志”冠名的著作,《南京气候志》的刊发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出生于1921年的欧阳海不仅是《金陵全书》这套书最年轻的作者,也是这套书唯一健在的作者。
重逢时隔70多年的文字
大型地方文献丛书《金陵全书》,被誉为南京版《四库全书》,是南京对南京文献首次系统编纂整理出版的重点文化工程。截至目前,该丛书已经出版了超过计划出版总册数量的一半,被国家、省、市领导机关、部门和高校近百家图书馆,相关专家、学者、区县部门等广泛收藏。
《金陵全书》分甲、乙、丙三编,其中甲编是方志类,包含南京历代府志、县志、专志;乙编是南京历代方志以外的史料;丙编是南京珍贵的历史档案。卢鋈和欧阳海合编的《南京气候志》则属《金陵全书》甲编。欧阳海现居住在南京鼓楼一带,出生于1921年的她不仅是《金陵全书》这套书最年轻的作者,也是这套书唯一健在的作者。作为《金陵全书》专家组的一员,给欧阳海送样书的南京博物院研究员王明发和她有过一面之缘。在王明发的印象中,老人家十分令人尊敬,不但言行谦和,头脑也非常敏捷。重读自己当年写下的文字,老人家是百感交集,因为,这是她时隔70多年,第一次知道自己这篇文章的下落。
论文背后的一段师生缘
据欧阳海的大女儿冯南华介绍,《南京气候志》写于1946年,其时,25岁的欧阳海大学毕业工作已是第三个年头,正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中央气象局”测政处工作。一天,时任“中央气象总台”台长的卢鋈找到她,要她把南京历年的气象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统计,列表,作图,并作初步分析。“母亲年轻气盛,接受这项任务时,工作还不满三年,能够获得如此重任,心中不免有些沾沾自喜。”
据了解,欧阳海在浙江大学史地系读书时,卢鋈就是该系副教授。抗战时期,浙大迁至贵州遵义、湄潭等地,由于是在遵义度过大学时代,欧阳海的毕业论文题即为《遵义气候》。作为其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卢鋈给了91分的高分。
对于昔日老师布置的任务,欧阳海是全力以赴,并且很快就将写好的文章交给了他。在文章中,她描述了南京的地理环境,根据南京历年所测气压、风、气温、湿度、云量,以及日照、降水等数据,作了初步分析,并附有16页数据表格。对于文章的去向,欧阳海也没有再关注,在她看来,这就是学生完成老师交代的一份作业而已。由于各种原因,在后来的岁月中,卢鋈也一直没有跟欧阳海再提《南京气候志》这篇论文。冯南华表示:“那个年代,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很平常,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70多年后,再次看到这篇文章,凭借记忆和感觉,欧阳海认为,她的老师卢鋈不但对文章作了补充和修改,还进行了重新的组织,以及大量文字上的修饰与润色,充分体现出了这位中国气象事业开路先锋卓越的专业知识和优美文笔。
百岁老人的“南京”印迹
新中国成立后,欧阳海的工作历经数次南北转战。1961年,欧阳海从任职的北京中央气象局调至南京气象学院,即后来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参加筹建该校农业气象系,并一直从事农业气候与农业气象的教学科研工作。南京见证了这位老人扎实而辉煌的学术生涯,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配合国家军事与经济建设,欧阳海做了广泛的气候服务工作,并为系统整编《中国气温》《中国降水量》 及编绘《中国气候图集》等奠定了基础;她不但制定出我国第一部农业气象情报电码,还编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深受农业工作者欢迎的《农业气象服务手册》;她的《南京气候志》也随同《金陵全书》一起传承金陵文脉、弘扬南京历史文化。
为《南京气候志》撰写提要的王明发在提要中写道:“《南京气候志》是南京,也是我国第一部以‘气候志’冠名的著作。该书以专家的眼光、流畅的文笔、翔实的资料,较早而又全面地反映了南京一地的气候状况,开我国城市气候志著述的先河,在南京的科技著述中有一定的地位。”另据王明发介绍,《南京气候志》最早刊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南京市通志馆所印行的《南京文献》第十二号。1991年,上海书店、南京古籍书店对《南京文献》进行了再版,《南京气候志》就收入其中。
除了学术,南京同时也记载了欧阳海近百年的生活轨迹,并留下了深刻烙印,她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早已融为一体。欧阳海后来在南京气象学院一直工作至退休,她和该校最早三个系科之一——农业气象系的创始人冯秀藻育有一男三女,四个子女现分别居于南京、上海、英国和加拿大。欧阳海的儿子冯宁华告诉记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另有为父亲冯秀藻铜像揭幕仪式,但也因**延期了。
本文关键词:南京近几年变化,南京近20年的变化,南京近年来的发展,南京近年来的变化,南京近几年的发展。这就是关于《南京近二十年变化,南京巨变!》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小知识百科站》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370300.com!
以上就是关于“南京近二十年变化,南京巨变!”的所有内容,希望分享的内容对您有帮助!更多的相关知识内容,请继续关注《小知识百科站》网站:http://www.3703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