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俗打春牛说起,打春牛时间
关于《从民俗打春牛说起,打春牛时间》,现在小知识百科站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希望您阅读完本篇内容后能有所收获。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打春牛,各民族演绎出丰富的民俗色彩
- 2、从民俗打春牛说起,打春牛时间
1、打春牛,各民族演绎出丰富的民俗色彩
立春时节,我国古代有“鞭春牛”的古老习俗。据《周礼·月令》记载,每年立春之日,人们用泥土制作春牛,以鞭打土牛的仪式迎接新春、策励农耕。“鞭春牛”在汉代已成官方仪礼,住在京城的皇帝要亲自率领群臣到京郊举行迎春祭祀大典,象征性地扶犁耕地和击打土牛,以劝导和鼓励老百姓珍惜农时,勤于耕种,并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各地地方官也要祭祀春牛和春神。这一鞭春之礼直到明清时期仍在延续。
古人祭祀的“春神”是指主管树木发芽、谷物生长的“句芒”,老百姓通常称之为“芒神”,老皇历和年画中都有《春牛芒神图》,那位与春牛相伴的牧童就是芒神,又称为“芒童”。
老祖宗对春牛、芒神的形象设计颇为讲究,传递着很多信息。芒神身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着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所持鞭长二尺四寸,则象征一年二十四节气;春牛身高四尺,象征四季,尾巴长一尺二寸,象征十二个月,这是皇历和年画上固定不变的内容。但芒神的老、壮、少形象,衣服的颜色、髻耳的位置、所持鞭子的质地以及站位,还有春牛的头、身、腹、角、耳、胫、蹄的颜色,每年都在变化,这些皆由掌管天文和历法事务的官员按照每年和立春日的天干地支与五行阴阳的关系推测而来,以传递相应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指导人们开展农事活动,获得更好的收成。例如,芒神立于春牛的左侧为阳年,立于春牛的右侧为阴年;芒神若是立于春牛的前后,则预示着立春时间在春节前后。清代时,朝廷每年都要印制《春牛芒神图》,民间年画艺人通常根据官方颁布的立春时间来绘制年画,这样老百姓买了年画回去,便可知立春的大致时间和农事的早晚了。因此,一幅《春牛芒神图》实质上是一套以图画形式呈现的“农耕指南”了。
《春牛芒神图》兼具神圣性和实用性,可以大概地预知来年的农事节候,因此“送春牛”和送《春牛图》就成了立春的重要习俗。在我国古代,一些民间艺人会在立春这天打扮成“芒神”的模样,手里举着用稻草、布条等包扎而成的小牛模型,走街串巷地向人们唱着“送春牛”的歌谣,俗称“说春”,说春的艺人便叫“春官”,被祝福的人一般会回赠钱物作为报酬。在年画销行的地区,人们还会购买“春帖子”来张贴和祈年。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中,《春牛图》就是经典作品之一,表现了人们心目中寓意丰收的希望、幸福的憧憬以及对风调雨顺的祈求。
“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历史上,立春鞭打春牛的习俗几乎遍布全国。时至今日,在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融合的过程中,鞭春牛习俗形成了完整的春牛民俗谱系,特别是一些能歌善舞的民族还为春牛民俗注入了更为丰富的活动形式和内容。
例如,广西仫佬族的“春耕节”会举行破土祈年的仪式,有鞭春牛下水田的活动;贵州、重庆地区的土家族“打春节”,亦称鞭春节、三坛节,节日活动中用纸扎成彩色的春牛,人扮成春官,模拟犁田、撒种的劳作行为;酷爱歌唱的壮族用嘹亮的嗓音和优美的歌词称颂“春牛”,个人和群体互相唱和,辅之以舞蹈,歌唱的内容涉及全年的农事活动,表现出共同春耕的美好愿景,表达对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还有南方汉族的“跳春牛”,白族、瑶族的“迎春牛”,侗族的“闹春牛”、藏族的“赛牦牛”和“春牛算”等等。除了用土、苇或纸制成春牛,人们还扮成春牛,如侗族用竹篓做牛头、镰刀做牛角,纸裱五官,竹篾做水牛的轮廓,再盖上深色的布毯作为牛身,两人钻进布毯,像舞狮表演一样将春牛舞得栩栩如生,节日氛围喜庆热闹。
▲侗族“闹春牛”。吴建伟摄
在各民族欢乐活泼的春牛礼仪活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鞭春”从单纯的农事生产礼俗变成一项全国性的迎春欢庆活动,仪式的严肃性相对减弱了,娱乐性增强了,更加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
牛象征着勤劳、忠厚、朴实、勇敢和坚韧的精神品质,牛在开春下地犁田,为秋天的丰收播下希望的种子,因此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牛饱含深厚的感情,布依、土家、侗、苗、仡佬、畲、壮等民族将农历四月初八作为共同的节日,称为“牛王节”或“牛诞节”,给辛苦劳作的耕牛放假一天,并用糍粑、糯米饭等喂食牛。我国各民族对耕牛的情感、春牛民俗文化的融合和发展,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对中华文明和国家文化的高度认同。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
2、从民俗打春牛说起,打春牛时间
文|飞鱼说史
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凡祭祀,共其享牛、求牛,以授职人而刍之,凡宾客之事,共其牢礼、积膳之牛,飨食、宾射,共其膳羞之牛,军事,共其槁牛,丧事,共其奠牛。——《周礼·地官司徒》
说起“牛”,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但对于“牛”的起源,不少人却知之甚少。
根据出土的牛颅骨化石,可以证明普通牛的起源是原牛,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被驯化,原牛的骨化石在欧洲,西亚、北非都有被发现,不过牛最初被驯化的地方,却并不确切。
但多数学者认为,中亚地区最早驯化了牛,后来慢慢发展到了欧洲,亚洲和中国,而说到中国牛,其历史也是相当久远的。
木刻牛
现今在大同博物馆就陈列着原牛头骨,经相关专家鉴定距今已有7万年的历史了。
我国古代先人对于牛也是相当钟爱,尽管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商朝,也只有在非常重要的祭祀节日才会以牛作为祭品。
到了周朝,牛的地位更加重要,如开篇引用《周礼·地官司徒》中的记载,不仅说明了周朝时期已经有了专门负责饲养牛的官员,而且牛,已经成为了“周礼”的一部分,后来官府为了保护牛,甚至还一度出台了“禁屠令”。
不过说到牛的发展史,还必须要说说我国的民俗——打春牛,本篇飞鱼就从民俗”打春牛“说起,聊聊人类与牛的”不解情缘“。
民俗“打春牛”的兴起和发展。(天子)命有司大难,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征鸟厉疾。——《礼记·月令》
打春牛,是中国古老的一种民俗,在西周时已经出现,冬月过去之后,周天子会带领官府的官员,去郊外迎春,然后命令官员制作”土牛“,用来送走寒气,《事物记原》中亦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
后来,这就慢慢发展成为了官民共同遵守的习俗,历代沿袭,到了唐宋时期,最为盛行,此后也慢慢地也衍生出了”打春牛“习俗。
立春——“打春牛”活动
《国朝会要》记载:令立春前五日,都邑并造土牛耕夫犁具于大门外之东,是日黎明,有司为坛以祭先农,官吏各具彩杖,环击牛者三,所以示劝耕之意。
意思是说,立春前五日,掌管农事的官员就把耕种用的工具搬出来,然后祭祀先人,官员在拿着彩杖,围绕土牛转圈并且击打土牛三次,以此来鼓励民众要勤耕。
此外,土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后来就慢慢发展成为了”纸牛“,然后里面放上五谷,用鞭子抽打,使谷物流出来,意味着来年”五谷丰登“,所以人们把立春之日,又习惯称之为”打春“。
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中原”牛耕文化“。百姓饱牛而耕,暴背而耘,勤而不惰者,岂为鸟兽哉?——《新序·刺奢》
根据上述引用可知,春秋末期开始出现了”牛耕“,这意味着耕作方式出现了重大变革,当然也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了当时的生产力,可以说正是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促使了奴隶制度的崩盘。
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作为耕地的牛,其作用已经逐渐了脱离了“周礼”,而更加实用,根据《盐铁论·刑德》记载:(商鞅变法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这也就意味着牛的地位上升,已经成为了耕地必不可少的“主动力”。
牛耕田
到了汉朝,牛耕技术已经被普遍运用,与牛耕相关的农具也在不断的发展改革,到了我国建国之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耕牛也是农户家中的主要劳动力,直到大型器械的发展和应用,才慢慢取代了“牛”,不过牛耕在我国并没有完全消失,一些地方至今还有牛耕。
牛耕自从出现一直到20世纪末的淡出,其历史在中国农村延续了2000余年,可以说“牛耕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牛,亦是我国农业历史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少数民族的“牛文化”。亲死,选牛一头或数头,亲戚朋友携鸡来祭,即绕牛而奠之,奠毕,屠牛分食而散。——《黔中苗乘》
牛耕是中原的“牛文化”,而少数民族亦有着自己的“牛文化”,正如上述《黔中苗乘》记载,则表明了牛依然是布依族的“民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剪纸——牛耕田
此外,布依族依然保持着慰问耕牛的习俗,后来慢慢发展为固定的节日,也就是在农历四月初八这天为牛贺岁,俗称“献牛王”,当然并不是只有这一个少数民族有关于牛的节日,仡佬族有自己的“牛神节”,侗族也有自己的“洗牛节”。
两河流域上的“牛文化”。说完了中国的牛文化,我们不妨再把目光转向两河流域,两河流域在人类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孕育了西方很大大帝国,两河之间的平原又被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而这里的古老文化,就和“牛”无法分割。
曾经亚述帝国的保护神——人头牛身的“拉玛苏”
苏美尔人很崇拜牛,史诗里的英雄洁尓伽美什,就被比喻成一头“高尚的野牛”,牛的形象在苏美尔人的艺术品里也是屡见不鲜,到了亚述帝国崛起之后,牛已经被神化了,成为了亚述人的保护神,随着古希腊文明的间断,西方牛文化也出现过断层,不过这并不影响西方牛文化的发展。
飞鱼说:从民俗“打春牛”说起,聊聊人类与牛的“不解情缘”,可以说牛是人类社会逐渐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不仅我国有着深厚的“牛文化”,在西方国家中,“牛”亦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现在我们虽然很少看到牛的踪影,但是关于牛的产品却与我们息息相关,从牛奶到牛肉,从日常用品再到工艺用品,此外,牛还是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二的属相,姓”牛“的人群亦不在少数,可以说,牛已经成为了现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牛”气冲天
现在成语中,带有”牛“的更是很多,比如说”牛气冲天“,”目无全牛“、“九牛一毛”等等,当然还有一个“对牛弹琴”。
《理惑论》记载: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现在常用来比喻对不能理解的人白费口舌、力气,由此可见,牛并不只是一种牲畜那么简单,它背后代表的是一种浓厚的“文化”。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周礼》、《礼记》、《事物记原》、《新序》、《盐铁论》、《黔中苗乘》、《理惑论》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本文关键词:从民俗打春牛说起的名字,中国民俗故事立春打春牛,打春牛的民俗的议程,中国民俗故事打春牛,从民俗打春牛说起的句子。这就是关于《从民俗打春牛说起,打春牛时间》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小知识百科站》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370300.com!
以上就是关于“从民俗打春牛说起,打春牛时间”的所有内容,希望分享的内容对您有帮助!更多的相关知识内容,请继续关注《小知识百科站》网站:http://www.3703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