镗鞳是什么意思,中国古代文化知识——音律篇
关于《镗鞳是什么意思,中国古代文化知识——音律篇》,现在小知识百科站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希望您阅读完本篇内容后能有所收获。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镗鞳是什么意思,中国古代文化知识——音律篇
镗鞳,tāngtà;汉语词语,象声词,指钟鼓声,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镗鞳是什么意思?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镗鞳是什么意思
镗鞳,tāngtà;汉语词语,象声词,指钟鼓声。
镗:镗 (镗) tāng 同“嘡”。鞳:鞳 tà 鞳是汉语词汇,解释为钟鼓声:“音锵锵以镗鞳。” 古兵器。
出处:窾坎镗鞳之声。——宋· 苏轼《石钟山记》
2、中国古代文化知识——音律篇(上)
【五声】又名“五音”,古指宫、商、角、徵(zhǐ)、羽五个音阶。近似现代乐谱中的1、2、3、5、6。后又加上二变:变宫、变徵。变宫近似现代乐谱中“7”,变徵近似现代乐谱中的“4”。这样,五音加二变,合起来就叫“七音”或“七声”,从而形成了一个七声音阶:宫(1)、商(2)、角(3)、变徵(4)、徵(5)、羽(6)、变宫(7)。
【六律】乃古代律制。古称六律,实为十二律,即古乐的十二调。律,本指定音的竹管,即用十二个长短不一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因此,这十二个标准音又叫“十二律”。各律有固定的音高和特定的名称,由低到高依次为:①黄钟(C)②大吕(#C)③太簇(D)④夹钟(D)⑤姑洗(xiǎn,E)⑥中吕(F)⑦蕤(ruí)宾(#F)⑧林钟(G)⑨夷则(#G)⑩南吕(A)(11)无射(yì,#A)(12)应钟(B)。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称“六律”;偶数为阴律,称“六吕”,总称“六律六吕”,简称“律吕”。不过,古书上所说的六律,通常是指阴阳各六的十二律。另,上古时代,又把律与历附会,即把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把十二律和十二个月配合。查《礼记·月令》记:“孟春之丹,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律中夹钟;季春之月,律中姑洗;孟夏之月,律中中吕;仲夏之月,律中蕤宾;季夏之月,律中林钟;孟秋之月,律中夷则;仲秋之月,律中南吕;季秋之月,律中无射;孟冬之月,律中应钟;仲冬之月,律中黄钟;季冬之月,律中大吕。”“律中”就是“律应”。如《秋声赋》:“夷则为七月之律……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由此,后世也常用十二律名称代表时令月份,如曹丕《与吴质书》:“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其中“蕤宾”即代指仲夏五月。
【律管】古人用管、钟、弦定音,故有管律、钟律、弦律之说。律管是用来定音的竹管(后世又用铜管),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来确定乐音的高低。律管的长度是固定的,长管发低音,短管发高音。蔡邕(yōng)《月令章句》记:“黄钟之管长九寸,孔径三分,围九分。其余皆稍短,唯大小无增减。”以黄钟为准,黄钟管三分减一,为六寸,是林钟管长;林钟管长三分增一,为八寸,是太簇管长;太簇管长三分减一,是五又三分之一寸,是南吕管长;南吕管长三分增一,是七又九分之一寸,是姑洗管长。以下顺序为应钟、蕤宾、大吕、夷则、夹钟、无射、中吕。除由应钟到蕤宾,由蕤宾到大吕都是三分增一外,其余皆为先三分减一,后三分增一。这叫十二律相生的三分损益法。十二个律管长度有一定比例,十二个标准音也就有了一定的比例。
【乐调】在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节中,古人通常以“宫”作为音阶的第一级音,商、角、徵、羽也可作第一级音。若以“徵”为第一级音,五声音阶则为:徵(5)、羽(6)、宫(1)、商(2)、角(3)。音阶的第一级音不同,调式就不同。以宫为音阶起点的是宫调式,意即以宫作为乐曲旋律中最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以商为音阶起点的是商调式,意即以商作为乐曲旋律中最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其余以此类推。这样,五声音阶就可以有五种主音不同的调式。同样,七声音阶就可以有七种主音不同的调式。如《史记·刺客列传》载:“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此处所写的是变徵调式和羽调式。说明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色彩,也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再是,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没有绝对高度,只有相对高度。它们的音高要用律来确定。如把黄钟定为宫音,叫“黄钟宫”;把大吕定为宫音,叫“大吕宫”,其他以此类推。黄钟宫音就比大吕宫音低。宫音确定,其他各音用哪个律就确定了。理论上十二律都可以用来确定宫的音高,这样就可能有十二种不同音高的宫调式。商、角、徴、羽各调式仿此,即各有十二种不同的调式。五声音阶的五种调式,用十二律定音,可各得十二“调”,共六十“调”。同样,七声音阶的七种调式,用十二律定音,可得八十四“调”。但这只是理论上的组合,实际并不全用。古人把以宫为主音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音的调式统称为“调”。隋唐燕乐只有二十八宫调,南宋词曲音乐只用七宫十二调,元代北曲只用六宫十一调,明清以来南曲只用五宫八调。常用的是五宫四调,通称为“九宫”。
【工尺谱】乃传统的记谱法之一。约产生于隋唐,由一种管乐器的指法记号逐渐演变而成。常见的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依次记写七声。高八度各音加“亻”旁作标记,如“仩、伬、仜”等;低八度各音除六、五、乙分别改为合、四、一外,其余均在末画带撇表示。节奏则用板眼记号“、”、“×”、“·”、“。”、“△”等表示。
【八音】乃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páo)、竹八类。钟等属金类,磬(qìng)等属石类,埙(xūn)等属土类,鼓等属革类,琴、瑟等属丝类,柷(zhù)、敔(yǔ)等属木类,笙、竽等属匏类,管、箫等属竹类。
【钟】古代乐器,属八音中金类。青铜制,悬挂在架上,用槌击则鸣。西周中期开始有用十几个大小不等的钟组成的编钟。也有单一的,叫“特钟”。有的口缘平,有悬纽,又叫“镈(bó)”,盛行于东周时代,是从钟发展来的形式。如《石钟山记》:“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又:“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再如《日喻》:“他日闻钟,以为日也。”三如《庄暴见孟子》:“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yuè)之音。”
【歌钟】古乐器名,即“编钟”。因古代唱歌要先奏钟,故叫“歌钟”。悬钟十六个为一肆,三十二个则为二肆。如《石钟山记》:“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无射(yì)】本指古十二音律之一,又指周景王所铸的钟名。据《国语》载: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铸成“无射”钟。因钟音合于无射之律,故名“无射”钟。如《石钟山记》:“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钲(zhēng)】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钲声”又叫“金声”,是古代军队中退兵的信号。如《荀子·议兵》:“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
【钹(bó)】是一种打击乐器,铜质圆形,中心凸起,两片拍打发声。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镗(tāng)】即“小镗锣”,乃古乐器名。如《石钟山记》:“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这里的“镗鞳”声,泛指钟鼓声。
【铙(náo)】古代一种打击乐器。青铜制,体小而短阔,有中空的短柄,插入木柄可执,以槌击之则鸣。三个或五个一组,大小相次。又:一种铜质打击乐器,形状与钹相同,比钹大。
【磬(qìng)】古代石制乐器,属八音中之石类。用美石或玉雕成,悬挂在架子上,以物击之则鸣。商代已有单一的特磬,周代常有以十几个大小不等的磬依次组成编磬。如《石钟山记》:“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又如《西门豹治邺》:“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磬折”是说弯着腰像磬的形状。另外,佛寺中状如云板的鸣器也叫“磬”,用来敲击召集众僧。又,佛寺中钵形的铜乐器也称“磬”。
【缻(fǒu)】同“缶”,瓦质的打击乐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此处“缻”乃盛酒的瓦器,小口大腹,秦人歌唱时,常击缻为节拍。
【埙(xūn)篪(chí)】埙与篪皆古乐器名。埙,吹奏乐器,属八音中之土类,陶制,故又名“陶埙”,也有用石、骨或象牙制成的。殷以前有球形和椭圆形的数种,音孔一至三、五个不等。篪,管乐器,属八音中之竹类。用竹制成,单管横吹,专用于雅乐。此两种乐器合奏时,声音和谐,故有“如埙如篪”之说,后来,则用“埙篪”和“伯埙仲篪”赞美兄弟和睦。
【鼓】打击乐器,古属八音中之革类。远古时以陶为框,后世以木为框,蒙以兽皮或蟒皮。也有用铜制成的。形状大小不同,有一面蒙皮的,如板鼓、八角鼓、定音鼓;有两面蒙皮的,如堂鼓、书鼓、长鼓等。“鼓”在古代用在军事上,击鼓是进军的号令。如《曹刿论战》:“公将鼓之。”《国殇》:“霾(通“埋”)两轮兮絷(zhí)四马,援玉枹(fú)兮击鸣鼓。”
【枹(fú)】鼓槌。《石钟山记》:“枹止响腾,余韵徐歇。”《左传·成公二年》:“右援枹而鼓。”又,《国殇》中“援玉枹”的“玉枹”,意思是枹好如玉,有人也解释为“嵌饰珠玉的鼓槌”,但并非说是玉做的枹。
本文关键词:镗镗鞈鞈的意思,镗镗鞳鞳的拼音是什么,镗鞈什么意思,镗鞳读音是什么意思,噌吰镗鞳。这就是关于《镗鞳是什么意思,中国古代文化知识——音律篇》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小知识》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370300.com!
以上就是关于“镗鞳是什么意思,中国古代文化知识——音律篇”的所有内容,希望分享的内容对您有帮助!更多的相关知识内容,请继续关注《小知识百科站》网站:http://www.3703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