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灾难自救能力过低 专家详细指导如何自救
关于《国民灾难自救能力过低 专家详细指导如何自救》,现在小知识百科站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希望您阅读完本篇内容后能有所收获。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一场特大暴雨将北京城淋了个透,谁也没有想到,现代化大都市里,雨水还能夺命。有人反思,说这场大雨就像一场考试,我们都不及格。其中,市民缺乏自救能力的问题再次暴露,引发了人们对逃生自救方法的大讨论。为什么国人如此欠缺自救能力?如果再次面对暴雨和山洪,我们应该怎么做?
5月12日,南昌暴雨积水严重,一辆小车冲入水中,女车主呼救,所幸路人出手相助得以脱险
灾难面前自救能力缺失
7月21日的北京特大暴雨已经过去好几天了,但它留给这个城市的惨痛记忆挥之不去。尤其是当媒体报道了丁建中在广渠门桥下车内溺亡的细节后,很多人唏嘘不已。救援人员救出丁先生时,他已经没有生命体征,头骨也出现碎裂。丁先生的家人说,他的妻子曾在电话里提醒他后备箱有锤子和千斤顶,能砸开玻璃。但当时他已经没有力气了。
在这场暴雨中,由于自救不当导致的死亡案例还有不少,如41岁的段宝林,在离家不到1公里的铁路桥下,试图一个猛子冲过水深2米多的大水坑,却连人带车被陷了进去;租住在地下室的33岁的王静,直到水淹至过人高,才开始逃生,没想到为时已晚。
去年7月5日,北京地铁四号线动物园站上行电扶梯发生设备故障,突然倒转。正在搭乘电梯的乘客面对突发情况不知所措,纷纷跌落,导致踩踏事件发生,最终造成1人死亡。记忆中的危难时刻还有很多。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由于缺乏基本的逃生技能,许多人在无序逃生时遇难;2010年11月17日,上海教师公寓发生火灾,情急之下,很多住户从楼上纵身跃下……
这些灾难给了我们血的教训。每一次也都会掀起一小阵学习逃生自救知识的热潮。但是,过不了多久,人们又会渐渐淡忘。一项网络调查中,在回答“常见紧急事件的正确处理措施”10道题目时,参与其中的17553人,竟有七成人答错了。广州市红十字培训中心培训部副部长钟云莺感慨:“国人面对危险的逃生知识太过缺乏。”
国人欠缺三大自救能力
灾难发生的瞬间,掌握自救逃生技巧能挽救更多生命。但是,在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急救导师温新华和民政部紧急救援中心山岳救援队队长王鑫看来,我国民众的自救能力远低于国际水平,尤其欠缺以下三大自救能力。
缺乏风险评估能力。7月21日,北京天气预报说将有暴雨,但仍有不少家庭选择自驾去郊区游玩,结果被困当地。王鑫表示,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应急预案,在出游前要全盘考虑有可能发生的危险。比如暴雨可能引发泥石流、山洪等。预测到这样的危险,就要尽量避免外出。如果一定要外出,就要在车里配备手电、食品、水、毛毯、救生笛等应急物品,并定期检查更换,放在发生紧急情况时方便易取的地方。温新华也指出,国人往往不喜欢预估危险,觉得自己不会赶上小概率事件,存在侥幸心理。
欠缺应急避险能力。温新华表示,其实不少人具备一定的应急避险知识,但在操作或理解上存在误区。温新华提醒,应注意以下紧急情况的自救方法:
地震:地震时,若感到头晕,移动困难,必须马上抱头下蹲,身子紧贴内部承重墙作为掩护。躲避时,还应远离玻璃、门窗、外墙,不可跑向阳台、楼道,更不可跳楼。如晚上发生地震,人正在床上休息,要抓紧枕头,保护头部,滚下床,床的周围就是安全空间。震后,如果被埋在废墟下,重点是保护自己。首先,应保持呼吸畅通,尽力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见到烟雾或闻到异味时,应用衣物捂住口鼻,保护呼吸道。其次,应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第三,应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如无法脱险,应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物体发出呼救信号。若受伤流血,要及时止血。
火灾:盲目大喊大叫,四下逃生,甚至“跳楼”,这些都是火灾时最常见的错误行为。喊叫不仅浪费时间和体力,还会吸入浓烟,导致呼吸道烧伤。应避免直立行走,尽量采取较低的姿势,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保护呼吸道。切忌坐电梯逃生,应从消防通道或楼梯逃生。如发现室内房门发烫,并有浓烟散出,要马上关紧房门,最好用冷水浇门,并拿湿毛巾等堵住门缝。民众在等待救援时,应站在阳台、窗口等易被发现的地方,摇晃鲜艳物品呼救。
暴雨洪水:刚下暴雨时,楼房居民应关好门窗,避开金属管道,切断电器电源。若洪水突然来袭,必须抓住固定物件,如暖气管等。雷雨天气,不要在高楼下、大树下、大型广告牌下停留。如正在湖边或河边散步,应在低洼处蹲下,双臂抱膝、双腿靠拢、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切忌用手接触地面。另外,切忌在雷雨天接打手机,防止雷击。都市中若发生洪水,大家应迅速到高地避险,同时应留心收集各种漂浮物,如木盆、木桶等。在不了解水情时,一定要耐心等待救援,不要只身游水转移。若身在山区中,应避免过河,远离倾倒的高压线铁塔和低垂或毁损的电线。开车遇暴雨时,千万不能冒险行驶,应选择较高安全地带停车。如困在车里,应用坚硬物体敲碎车窗逃生。
公共场所挤压踩踏:发生挤压踩踏事件,一定不要拼命往外跑,要和前后人保持距离,做到靠边不居中,贴墙不贴人。一旦被挤进人群,要抱起孩子,并与大多数人的前进方向保持一致,不要试图超过别人,更不要逆行。遇到台阶或楼梯时,尽量抓住扶手。如已被推倒,又无法站起,应设法靠近墙壁,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抱住后脑勺,双肘撑地,使胸部离开地面。如发现有人跌倒,要马上停下并大声呼救,让后面的人注意。
公共交通事故:地铁易突发火灾、停电等事故,公车易发生踩踏伤等事件。如被困于没有到站的地铁内,砸窗逃走可能导致摔伤或因轨道未断电而发生触电。逃生时,应耐心等待路轨截断电源后再下车。在工作人员通知断电后,再迅速破窗逃出。火车发生事故前,一般会紧急刹车,这时要远离门窗,让下巴紧贴胸前,抓住或紧靠牢固物体。若座位远离门窗,就留在原位,保持不动。若接近门窗,应尽快离开,寻找最近的牢固物体。
心理抗压能力不足。面对灾害时,心理承受能力决定自救的命运,心理暗示对增加生存几率很重要。意志越坚定,忍耐力越强。遇到紧急情况,很多人不知所措或盲目行动,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无端消耗。应保持冷静的心态、积极的信念。
自救应成国民基本素养
为何国人的自救能力如此缺失?
首先,从教育体制来讲,自救能力教育不足,且缺乏实践演练。刘老师是北京市朝阳区某小学班主任,她告诉记者,目前学校对安全教育很重视,不过多是书面文字,比较枯燥,学生到底能接受多少不好说。她认为,安全教育应该更加专业化,不能纸上谈兵,应该请有“实战经验”的老师指导,让孩子积极实践。对此,王鑫也强调,实践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最好途径。“很多学校有自救培训,但真正演练的太少。”
而在美国很多地区,急救自救培训课程已成为当地高中生的必修课,没学过就无法获得毕业文凭。英国孩子更是从学龄前就开始学习自救,幼儿园通过“过家家”等形式,让孩子认识急救设备。日本人到餐馆、商场等各种公共场所,都会先看紧急出口的位置。不仅如此,日本人还尽量做到对自己所在的社区了然于心。比如万一发生地震,最近的公园、广场在哪里,从哪里走可以避免人群或车辆拥挤等,许多日本父母都会带着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了解这些信息。
北京暴雨后不久,厦门大学称将开设爬树课,校长希望借鉴美国部分大学开设爬树课的经验,教会学生一些特殊逃生技能。这让很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读小学的人,回忆起那时体育课上“爬杆”、“爬软梯”的时光。李女士告诉记者,1969年她上小学时,学校操场有铁杆、软梯等设施,其中“爬杆”成为一项重要训练,而且要达标。“小孩子下了课也经常爬上爬下,还比赛爬树。”
专家表示,学校应成为学生学习防灾自救知识的主要场所,并学习国外经验,将自救逃生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增设考试项目。同时,教育部门应在各级学校,包括大、中、小学,更新现有“落后”的教学方法。
其次,政府对市民的培训不足。据记者了解,美国国民有25%都接受过急救培训,日本东京这个数字是15%,中国香港是10%,北京只达到1.6%。温新华建议,可将应对灾难的自救急救知识拍成录像,在公共交通的电视中滚动播出,强化国人防灾意识。
第三,国人学习自救知识的意识不强,属于“被动”学习。温新华表示,在培训中常常出现“不受重视”的尴尬情况,比如给企业员工培训时,老板担心耽误工作进展不乐意;给学校学生培训时,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校长、老师怕耽误学生正课时间而为难;家长也不理解,觉得耽误孩子时间学些“用不到”的技能。“这说明宣传不到位,没有把自救提升到一个重要的高度,不少人觉得可学可不学。”
另外,王鑫认为,自救能力培训应是全社会的责任,企事业单位应培训员工的自救能力。如单位应配置急救箱、应急包,定人定岗负责,并定期进行灾难自救演练。
以上就是关于“国民灾难自救能力过低 专家详细指导如何自救”的所有内容,希望分享的内容对您有帮助!更多的相关知识内容,请继续关注《小知识百科站》网站:http://www.370300.com/!。